请输入关键字
Menu

践行大食物观——顺时而食·夏至

打印
字号:
2025.06.2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夏至篇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6月21日至22日,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日照极盛、湿热交织,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22°C至30°C。此时,夏山如碧,蝉声阵阵,夏日迎来炎热的高潮。华北地区与黄淮平原绿荫如盖、戴胜鸣桑,桔梗、凌霄花、石榴花相继绽放,宜人花香为这明媚时节更添蓬勃朝气。江南地区,荷芰生香、鹭立浅滩,更有“江南细雨熟黄梅”。华南地区“龙舟水”进入收尾阶段,荔枝红透入万家。

  夏至时节,阳气达到极盛,中医认为“暑易伤气”,需注意饮食搭配。夏至有诸多饮食习俗,民间素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各地多有夏至食面传统,此时正值新麦收获,食面不仅蕴含尝鲜之意,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山东龙口一带盛行将新收的麦粒煮食,孩童们巧手编织麦秸小笊篱,在热气腾腾的麦汤中捞食麦粒。这般既尝新麦又嬉戏的吃法,别具田园趣味。夏至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气,标志着万物生长达到鼎盛,丰收的喜悦正在酝酿。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西瓜

  西瓜又名寒瓜、水瓜,夏至前后开始大量上市。西瓜原产非洲,经西域传入中国,故称“西瓜”。吴瑞《日用本草》称其“消暑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现代研究发现,西瓜瓤具有杀菌、治疗腹泻等多种功效。西瓜皮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大约是西瓜瓤的3倍,含有丰富的钙、镁、维生素C等营养元素。夏至食用西瓜不仅有助于补充水分,还有助于清热消暑。地标产品有山东东明西瓜、宁夏盐池西瓜、河南开封西瓜等。

  (二)苦瓜

  “车道绿缘酸枣树,野田青蔓苦瓜苗”。苦瓜,古称凉瓜、癞葡萄。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瓜气味苦,寒,无毒。主治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其苦味能祛暑,可以盐渍或炒食,如“苦瓜酿肉”“凉拌苦瓜”。苦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以及碳水化合物等,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多数常见蔬菜。夏至前后采收,此时苦味最浓且清热效果最佳,有益于清除邪热,舒缓身心。四川“米易凉瓜”是地标产品,以肉质脆嫩、苦味适中闻名。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李子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李子,古称“嘉庆子”“玉皇李”,王祯《农书》中记载了“御黄李”“擘李”和“糕李”三种优良品种,《本草纲目》称其“肝病宜食之”,夏至前后正是李子饱满盈枝的时节。李子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铁、镁、钾等元素,营养价值尤为突出。李子的药用功效自古备受推崇,果实可入药,其味甘、酸,性平,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主治虚劳骨蒸、消渴等病症。夏至食李可生津止渴,缓解暑热烦闷。地标产品有金银滩李子、绥江半边红李子、大石桥大红袍李子。

  (二)鸡枞菌

  夏至前后,云南、四川等地的鸡枞菌在白蚁窝上萌发,所以又称夏至菌。菌肉肥厚如鸡丝,可炖汤、清炒。《本草纲目》称其“气味甘,平,无毒。益胃,清神,治痔”。鸡枞菌是野生食用菌珍品之一,营养价值高,富含高蛋白,含Ca、P、Fe等矿物质,麦角固醇,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夏至时节食用鸡枞菌最能补益脾胃、清解暑湿,其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可快速补充夏季随汗液流失的营养。同时鸡枞菌特有的鲜味物质“鸟苷酸”能促进食欲,缓解苦夏带来的胃口不佳。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菱角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开始采集、食用菱角并干预其生长,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湖州钱山漾遗址等均出土过菱角遗存。菱角作为“水八仙”之一,在南宋时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粮之一,仅太湖地区就形成了包括“乌菱”、“南湖菱”在内的20余个栽培品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解暑,解伤寒积热,止消渴。”菱角营养价值丰富,含有淀粉、蛋白质、葡萄糖、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菱角中还含有生物碱、黄酮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等功能性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夏至吃菱角能清热解暑,其性凉可缓解夏日燥热,助人体驱散暑气。地标产品为江苏邵伯菱。

  (二)海瓜子

  海瓜子学名“寻氏肌蛤”,《澄海县志》载其:“薄壳,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凤眼”。夏至前后,东南沿海的滩涂上,海瓜子随潮水吐纳而生。海瓜子是贝类中的至鲜之品,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无机盐、肝糖、维生素,脂肪含量较低。夏至时节食用海瓜子最能滋阴降火、祛湿开胃,其高含量的锌元素可促进夏季新陈代谢,牛磺酸能缓解暑热引发的疲劳。此外,海瓜子中含有能够调节血糖的活性成分,能够帮助身体维持血糖稳定,是一道不可错过的养生佳肴。

  四、新型食品

  (一)金花茶

  金花茶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云南和贵州,目前以野生为主。金花茶向来有“茶族皇后”“植物界大熊猫”之美称,长久以来作为药材被广西相关医药典籍记载。金花茶营养丰富,富含茶多糖、茶多酚、总皂甙、总黄酮、茶色素、蛋白质、维生素B1、B2、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脂肪酸、B-胡萝卜素等多种天然营养成分。现代研究发现,金花茶具有显著抑菌、抗氧化活性、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夏至喝金花茶能清热消暑,助人体抵御暑热侵袭;还可补充多种营养,调节身体机能,为盛夏健康添保障。

  (二)油莎豆

  油莎豆原产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国家,是一种优质、高产、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油、粮多用新型作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淀粉,可食用或加工成各种食品。油莎豆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可溶性膳食纤维、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肠道健康、抗炎和抑菌、抗氧化等都有良好功效。夏至吃油莎豆能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元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增强身体抵抗力。

  五、夏至习俗

  (一)分龙节

  分龙节期间,毛南族男女老幼穿上盛装,年轻媳妇节日回娘家与父母团聚。他们采集金黄花、枫叶蒸煮五色糯饭;于田间以五色糯饭、粉蒸肉祭神农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于村头三界庙杀牛敬祭传说中毛南人饲养菜牛的创始者三界公爷,祈祝人畜安康;还用“发多”(一种大如扇面的树叶)包起五色饭和粉蒸肉,走亲访友,庆贺节日。分龙节也是毛南族青年男女聚会的日子,活动内容有上坳口、坡脚对歌等。

  (二)“游田了”习俗

  “游”带有一种“下田检查”的含义,“了”就是好,“游田了”就是繁忙的插秧农事已结束,村里有威望的人号召村民“下田检查”,巡视田头田尾,看哪一丘哪一处没有插上秧苗,以便及时补秧,由此衍生成一种习俗。每年的夏至农忙后,当地人都要抬出“农神”张圣君的软身塑像,祭祀供奉,排起长长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到农田里“巡游”,寓意巡察,以此提醒乡民以农为本,不误农时,并祈求风调雨顺,去病除害,五谷丰登。

  (三)吃夏至面

  夏至时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有尝新的意思,同时亦有养生功效。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北京人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凉面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普通老百姓,夏天更多的还是愿意吃自家做的手擀面、抻面。南方民间还有吃“麦粽”与“夏至饼”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