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农展馆微信公众号
农博馆微信公众号
农展馆农博馆抖音号
农展馆快手号
农展馆B站号
农博馆微信视频号
农展馆微信视频号
农展馆微博号
农展馆小红书
地标馆微信公众号
地标馆微信视频号
地标馆抖音号
农交会微信公众号
农交会抖音号
农交会微信视频号
农交会微信小程序
农交会快手号
农博馆导览微信小程序
Menu

践行大食物观——顺时而食·处暑

打印
字号:
2025.08.2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处暑篇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4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8月22日至24日,分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既是夏日的休止,也是秋收的序曲。“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是作物长势喜人、农民憧憬丰产的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早晚温差日益加大,昼暖夜凉的条件有利于庄稼加速成熟。南方地区连作晚稻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需灌好“养胎水”,施好“保花肥”。北方地区需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越冬作物的播种。

       处暑时节,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阳气渐收,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余热未消,湿热交蒸,秋燥渐显。中医认为,宜少食寒凉,多吃健脾养胃、清热安神之物,遵循“少辛多鲜”原则。各地食俗多样,湘、黔、桂等地区少数民族会举办尝新节,品尝刚收获的作物。“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南北地区皆爱在处暑吃鸭。华南地区吃龙眼泡稀饭,福建福州吃糯米丸子,浙江温州煎凉茶、喝酸梅汤。“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暑云散去、秋色连波、稻麦黄熟,处暑节气是热向凉的过渡,充盈着丰收的希望与祈盼。处暑节气,不仅昭示着天地生养万物之壮美,也反映着“春华秋实”的人生智慧。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毛豆

       也叫青豆,是成熟度约60%~80%时采收的大豆。一般情况下,毛豆在8~10月成熟,含水量相对较高,口感最好。毛豆富含优质蛋白、膳食纤维、钙,以及铁、镁等矿物质,有助于调节血脂、改善肠道健康、保护心脑血管、抗氧化等。中医认为毛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地标产品包括海南乐东毛豆、湖北武汉双柳毛豆、江苏南通启东青毛豆等。

       (二)瓠瓜

       又称“瓠子”“扁蒲”,属于葫芦科葫芦属,是葫芦的一个变种,初秋时节大量上市。《诗经》曰“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幡幡瓠叶,采之烹之”,可见其种植食用历史悠久。《说文解字》中“瓠,匏也”,人们还会以其老熟干燥果壳用作瓢、壶等容器。元代王祯《农书》曰:“瓠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可见吃法很多。瓠瓜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淡,入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消肿、止渴除烦、通淋散结的功效。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石榴

       八月石榴开始上市,其外观圆润饱满,果实酸甜,色泽如红宝石,深受人们喜爱。因其内部籽粒“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在古代被赋予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的美好寓意。石榴富含水分、碳水化合物、花青素、鞣花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钙、磷、钾等,有助于抗氧化、抗衰老,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药用价值也高,根、叶、花、果、果皮、种子均含活性成分,可入药。中医认为其味酸甘涩、性温,归肺肾大肠经,《本草纲目》记载其能“止泻痢、下血”等,有生津止渴、收敛固涩、止泻止血的功效。地标产品有陕西西安临潼石榴、安徽蚌埠怀远石榴、四川凉山会理石榴、云南红河蒙自石榴等。

       (二)八月瓜

       为木通科藤本植物五叶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等的果实,别称木通子、八月札、八月炸、预知子、腊瓜、野香蕉等,农历八月到九月瓜熟开口,果皮呈紫色,此时口感最佳,种子可榨油。其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海拔1600~3600米的林缘,在西南地区的山林中较为常见,民间有“八月炸,九月渣,十月打来哄娃娃”的俗语。八月瓜富含糖、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氨基酸、油脂、木质素、多酚、黄酮等成分,有助于抗衰老、抗氧化。中医认为八月瓜性凉,味甘、微苦,归肝、肾、膀胱经,可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行气止痛,最早在《本草拾遗》中被记载,称其“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扇贝

       八月的海水温度适宜贝类生长,此时扇贝鲜嫩肥美。我国沿海分布的扇贝约有50种,最重要的经济品种有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等。扇贝可以生吃、烤制、炸、炖、蒸等,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维生素以及多糖、牛磺酸和胆碱等活性物质,有助于抗病毒、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中医认为,扇贝味甘咸性微温,有滋阴养血、补肾调中的功效,主治消渴、肾虚尿频、食欲不振等。地标产品辽宁大连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山东威海扇贝、河北秦皇岛昌黎扇贝等。

       (二)波叶海菜花

       俗称水性杨花、龙爪菜、海菜,沉水植物,主要生于云南海拔2700m以下湖泊、池塘、沟渠和深水田中,对水质要求极高,每年5-10月开花,既可观赏,也可采集花苞、花序及嫩叶凉拌、炒食、做汤或腌制成海菜花鲊。“大理海子五根草,不漂不落不生根”,海菜花是傣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食材,食用历史超百年。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是一种低热量、无脂肪的野生绿色食品。中医认为,海菜性味甘平,具有清热止咳、利水消肿之效。

       四、新型食品

       (一)梨果仙人掌

       为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植物的根及茎,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2012年被列为新资源食品。处暑,秋燥初起,人体易存暑热,而梨果仙人掌性凉味甘淡,能清热泻火,且含水量超90%,可补水润燥,缓解口干、心烦等不适。此外,其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且酪氨酸含量丰富,对调节情绪有一定作用;富含多糖和黄酮类物质,有助于抗氧化、降血脂。

       (二)盐藻

       学名盐生杜氏藻,是一种能在高盐环境中生存的单细胞真核藻类,其藻粉于2013年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盐藻富含β-胡萝卜素,能辅助维护皮肤和黏膜健康,搭配其含有的水分调节相关成分,可间接帮助身体应对干燥环境;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矿物质(如钾、镁)及不饱和脂肪酸,且性质温和,无明显寒凉或燥热偏性,适合多数人群在季节交替时补充营养。

       五、处暑习俗

       (一)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二)吃鸭

       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处暑时节正是鸭子长成、极为鲜肥的时候。鸭肉味甘性凉,有清热去火、缓解秋燥的功效,因此处暑吃鸭成为普遍流传于中国南北各地的典型节令食俗。处暑正值秋收忙季,体力消耗较大,吃鸭进补,有利于及时补充体力,以应对繁重的农业生产。另外,因“鸭”和“压”字同音,“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民间俗信,吃鸭还有消除疾病、压制灾祸的吉祥寓意。

       (三)煎药茶

       两广地区还流传着处暑“煎药茶”的习俗。人们在处暑时节前往药铺购买制作“药茶”需要的材料,带回家煎茶备饮。面对肆虐的“秋老虎”,这种特制药茶的苦寒之味,可达到去火消食、清除肺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