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立冬篇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通常在每年11月6日至8日,分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时节,农人需做好采收、御寒、管护等工作,田间地头尽是忙碌景象。“立冬不砍菜,必定受冻害”,华北地区抢收大白菜、萝卜等蔬菜。“立冬日子短,抓紧翻大田”,东北地区冬耕翻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立冬兴割稻”,华东、华中地区晚稻成熟,进入收割季。“秧好一半谷,苗好一半油”,华南、西南地区油菜需缺苗补窝、移植补稀,早施苗肥。“麦子要长好,冬灌少不了”,冬小麦需浇越冬水,保温、保墒,预防冻害,确保麦苗安全过冬。
立冬时,气温骤降,寒气渐盛,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长,人体代谢减缓,进入“养藏”阶段。此时养生应遵循“藏而不泄”原则,以养肾藏精、温补阳气为核心,同时注意保暖防寒,保持情绪安定。饮食调养宜少食生冷寒凉之物,多食温补养阳之品,以助阳气生发、滋养脏腑。“立冬补冬,补嘴空”。各地立冬食俗多样,如江苏南京吃葱、苏州吃咸肉饭,闽中地区喝草根汤、漳州吃糍粑,潮汕地区吃甘蔗、江西上饶吃麻子果。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四时佳兴的节气文化中,立冬不仅蕴化着安宁祥和的氛围,也积蓄着蓬勃发展的力量。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大葱
北方农谚云:“立冬不拔葱,落得一场空。”立冬时节,北方的大葱收获完毕。大葱是我国最早栽培的蔬菜之一。春秋《管子》记载:“齐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这里“冬葱”就指大葱。《本草纲目》称大葱“味辛,性温,通阳发表,解毒调味”,能驱散冬日寒邪、温通经络。南京有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当地有立冬吃大葱抵抗湿寒的习俗。现代研究表明,大葱富含大蒜素、维生素 C、膳食纤维及钙、铁等矿物质,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有助于增强抵抗力、促进消化、调节血压等。大葱既可生吃,又可配菜,生吃辛辣,烤制清香,遇油焦香。地标产品有山东章丘大葱、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大葱、山西长治熬脑大葱等。
(二)黑豆
冬令养生宜食“黑”。《本草纲目》称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立冬后食用有助于补肾益精、温养脾胃、收敛养藏。现代研究表明,黑豆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及花色苷等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血管、抗氧化、保护眼睛。地标产品有辽宁阜新彰武黑豆、河南新乡获嘉黑豆、山西忻州神池黑豆等。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松子
立冬后气温骤降、空气干燥,此时食用松子,既能为身体补充能量抵御寒冷,又可滋阴润燥,缓解干燥不适。我国食用松子主要来自红松(即市面上的“东北松子”)与华山松(即市面上的“云南松子”)。松子自古被视为养生佳品,《本草纲目》称之“久服身轻,延年不老”。中医认为,其性温、味甘,归肝、肺、大肠经,具有润肺滑肠的功效。现代研究显示,松子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E、膳食纤维及钙、铁、磷等矿物质,有助于促消化、保护心血管、抗氧化等。不过,松子油脂含量较高,每日需控制食用量。地标产品有四川凉山会东松籽等。
(二)拐枣
别名木蜜、鸡爪子、万字果等,指的是植物枳椇的肉质果序轴,10月下旬经霜打后成熟,扭曲膨大,形似鸡爪,味道甘甜。而中医所说的枳椇子,指枳椇的种子,晾干后可入药。我国拐枣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在河南、陕西、甘肃、河北、山东等地均有栽培。现代研究显示,拐枣富含葡萄糖、果糖、膳食纤维、维生素 C、钾、钙等成分,有助于快速补充能量,促进消化等。拐枣可鲜食,也可酿酒、熬糖。《滇南本草》中记载饮用拐枣酒具有舒通筋络、安神保健的功效。部分地区会将其制成糖稀,搭配花生、芝麻、小米等做成切糕。
(三)元蘑
学名亚侧耳,又名美味扇菇、黄蘑、冬蘑、冻蘑等,属低温型食用菌。我国主产地在东北地区,野生元蘑8月至10月间生于榆、桦、栎、胡桃等枯立木、倒木或腐木上,目前已实现人工栽培。元蘑富含真菌多糖、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钙、磷等成分,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免疫力、维护骨骼健康等。元蘑味道鲜美,口感滑嫩,可鲜食或干品用温水浸泡后食用,可炒、烧、炖、油炸、凉拌,一般与精肉、肚片合炒,也可与肉类一起煲汤。
(图源:吉林日报)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灯笼红虾
学名鹰爪虾,大连称其为灯笼红虾,山东称蛎虾,立冬前后(秋汛)于黄渤海地区大量上市。其个头虽小,却壳厚肉实,虾枪坚硬,入口绵软鲜甜,且因价格低廉,当地人会在每年春秋两季大量采购并制作成虾酱或海米来长期储存。现代研究显示,灯笼红虾富含优质蛋白质、虾青素、钙、磷、硒及多种必需氨基酸,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维护骨骼健康等。灯笼红虾烹饪方式多样,清炒、辣炒、盐煮、剥出虾肉炒菜、入馅儿、汆丸子、做虾滑,皆有一番风味。
(二)毛蚶
俗称毛蛤、麻蛤、麻蚶等,壳面被有褐色绒毛状的壳皮,故而得名。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以辽河、海河及黄河口一带海区最为集中。毛蚶于秋季上市,初冬食用最佳,此时肉质饱满、鲜嫩多汁,一口下去还能有“爆浆感”。山东威海荣成便有“傍年靠节”吃毛蛤的习俗。毛蚶壳、肉皆可入药。中医认为,蚶肉性温味甘,能温中散寒、补益气血。现代研究显示,毛蚶富含优质蛋白、铁、钙、磷及维生素 B12 等成分,有助于改善体虚贫血、增强免疫力、维护骨骼健康。需注意,毛蚶生活环境可能携带细菌及病毒,务必彻底煮熟煮透,严禁生食或半生食。地标产品有山东寿光毛蚶 、大连金州毛蚶、河北唐山黑沿子毛蚶等。
四、新型食品
(一)蚌肉多糖
来源于三角帆蚌,故又称三角帆蚌多糖、河蚌多糖、珠蚌多糖。其原料蚌肉是珍珠产业的下脚料,因肉质粗韧、土腥味重且不易烹饪,以往多被丢弃或用作饲料、肥料。蚌肉富含多种多糖,包括鼠李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等。研究显示,因生存环境特殊,贝类多糖含硫酸盐基团更多、水溶性更好,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衰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已成为食品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天然活性物质之一。
(二)米糠脂肪烷醇
是以米糠为原料提取的脂肪烷醇混合物,主要成分为二十八烷醇,还含有二十二烷醇、三十烷醇等多种长链脂肪伯醇,2017年经国家卫健委审查批准为新食品原料。研究表明,其在解酒护肝、缓解疲劳、改善运动耐力及维护心血管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潜力,适量摄入有助于缓解冬季易出现的疲劳感、提升精力、抵御寒冷。我国是农业大国,米糠资源丰富。米糠脂肪烷醇作为米糠油脂中高价值副产物之一,可以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护肤品、日化等多个领域,社会经济效应显著。
五、立冬习俗
(一)依饭节
仫佬族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仫佬族每10年中会有3次于立冬时节选择吉日,以仫佬族居住区域所谓的“冬”为单位,在各自的宗族祠堂里举行隆重而神圣的祭祀活动。节日期间,全村上下一片欢腾,男女老少同庆丰收,共享欢乐,相互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图源:公众号“广西文化和旅游厅”)
(二)冬酿酒
立冬开酿是浙江嘉兴等地的传统酿酒风俗。从立冬时节开始到第二年立春时节,这段时间最适合酿黄酒,称为“冬酿”。由于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确保发酵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长时间低温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所以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一百多年来,当地酿酒师傅在立冬时节举行开酿仪式,祭祀酒神、祈求福祉。
(三)补冬
“立冬补冬,补虚口”,药店开始制作和售卖各种膏方。人们除购买膏方外,还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地域特色,选择适合的食物和方法来补充能量和抵御寒冷,北京、天津一带要在立冬这天吃饺子;山西陕西要吃炸糕;广东潮州要吃香饭;湖南醴陵地区开始制作“醴陵焙肉”;台湾地区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进补,“羊肉炉”“姜母鸭”也很受欢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发布



















数字农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