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二届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打印
字号:
2014.02.27

  10月26-27日,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承办,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协办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二届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探讨中原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成就及其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影响"。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沈镇昭,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安国楼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史所研究员李根蟠,韩国釜山大学教授崔德卿,台湾中正大学教授郭静云(犹太裔)和河南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旺5位知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农史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以及来自国内外20余所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沈镇昭书记在致辞中说,中国农业博物馆在2010年"中国农民艺术节"期间,举办了"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 2012年"中华农耕文化展"期间,举办了"首届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我们这次学术研讨会正是以上学术活动的延续和拓展。他指出,"三农问题"历来是治国安邦、兴业富民的头等大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需要认真汲取中国农业发展史中的经验教训,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历史的借鉴。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推出一批重要学术成果,从农业史的角度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沈镇昭指出,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正在全球兴起,方兴未艾。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老、地域辽阔的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文物遗产、农业景观遗产、农业古籍遗产和农业民俗遗产,等等。但是,在以往的遗产保护实践中,我们对农业文物和农业古籍比较重视,而对流传于民间的、散见于日常生活的农业民俗文化和农业景观遗产重视不够。这里面的学术空白很多,许多理论问题、政策措施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这也是我们农业历史研究的使命和任务,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中国工程院任继周院士、中国社科院李根蟠研究员、釜山大学崔德卿教授、台湾中正大学郭静云(犹太裔)教授和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旺研究员分别就"中华农耕文明伦理观的历史足迹和城乡二元结构溯源"、"农业史研究中的自然生产力问题"、"农民对播种期农作物的生态认识"、"论稻作萌生与成熟的时空问题"和"三杨庄汉代农业聚落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论题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并与会议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

  此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30余篇。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传统农耕技术"、"中国农村社会与风俗文化"、"中国传统农业与生态环境"、"中原农业历史成就及其当代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展开了多视角、跨学科的学术讨论。学术论文质量很高,学术探讨颇有见地,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十分丰富。

  10月25日晚,沈镇昭书记受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长滕久明同志的委托,主持召开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听取了本届年会筹备情况、学会今年以来重点工作总结以及年底之前学会重点会务等方面的工作汇报,并希望各位常务理事为学会提供更多支持,全力做好今年的学会各项工作。

      我馆研究员曹幸穗、李三谋、范荣静、苏天旺等4位同志全程参加了本届年会。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

二〇一三年十月三十日